國內首家航運險公司將將落戶寧波
2011-08-23 07:51:04 來源:新金融觀察 編輯:國際船舶網 我有話要說
伴隨著上海國際航運中心的建設加速,國內首家專業航運險公司即將落戶寧波。作為共同發起人,寧波港與上海港將注資5億元并引進國內大型保險機構作為戰略投資人。這家即將成立的航運保險機構以港航業為重點業務領域,將研發和推廣航運保險新產品、新模式。在此基礎上集成開展各種財產類、人壽類保險業務,力爭在5至10年內成為一家具(產品庫 求購 供應)有較強競爭力、較好盈利水平的專業性保險機構。
沒落國際航運險萎縮
由于航運險很大一部分保費貢獻來自于水險,也就是國際海上保險,因此一國貿易總量和港口條件與航運險保費息息相關。然而,盡管擁有貿易大國地位和眾多天然優良港口優勢,我國航運險在全球市場份額卻與其地位不相符,不對稱背后凸顯的是航運險的沒落。
據統計,以英日德美為代表的海上保險大國約占到全球海上保險市場60%的份額。而我國2008年全國航運保險費收入卻僅為39億元,占全國財產保險收入的2%。
中央財經大學保險學院教授郝演蘇對新金融記者說道:"中國保險業誕生于水險,而如今中國經濟對國際貿易依存度已達到70%,水險業務卻嚴重萎縮,專業人才邊緣化,無形貿易保費銳減,這使得國內整體財產險業務低端化,在國際水險市場已無話語權。"
人保財險天津分公司船舶貨運保險事業部負責人曹大鵬對新金融記者說道:"相對于車險業務,航運險業務涉及面較窄,不太符合大數法則。近年來大宗貨物保險越來越少,零散貨物險居多,然而另一方面,由于其技術含量高,牽涉的人力、物力卻很大。再加上競爭使得費率越來越低,貨運險的費率在不到十年內從千分之二、三降到萬分之二、三的水平,低費率業務多數是由中小保險公司提供。這種低價策略并不利于行業發展。綜合因素導致投入和產出不匹配,利潤空間越來越小,導致保險公司對于航運險并不太重視。"
郝演蘇認為:"大量低端業務例如車險的管理及運營比較簡單,保費規模大,現金流高,風險卻相對較小,也不需要掌握復雜國際貿易規則,所以非常盛行,而水險屬于高端業務,管理復雜,對于人才要求較高。因此在利益的追逐下,導致劣幣驅除良幣的現象。"
轉機國際航運中心建設
然而,近兩年航運險尷尬的地位有望得到提升。隨著上海、天津等各港口城市提出建設國際航運中心目標,航運險的地位越來越受到保險公司的重視。2010年8月,中國保監會同時批復中國太保、中國人保財險在上海試點設立航運保險運營中心。其實,早在2009年12月,太平洋產險就成立了行業內首家航運保險事業部,實施財務獨立核算,受經營委員會的直接領導,將過去的分散經營轉變為縱向到底的航運保險業務經營體制。
航運事業部的成立讓太平洋財險的航運險保費迅速增長。太平洋財險天津分公司副總安潼對新金融記者說道:"2010年度,太平洋產險貨運險保費收入119968萬元,同比增長38%;船舶險保費收入89878萬元,同比增長25%。"
在天津提出建設北方國際航運中心后,安潼向記者說道:"總公司會根據天津地區針對航運保險的相關政策對天津地區航運保險的相關政策和業務結構進行積極的調整,以期為天津航運中心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除了人保財險和太平洋財險兩家搶占先機,外資財險公司也不甘落后,尤其是外資財險擁有全球化的分支網絡和先進的風險定價技術,其競爭優勢不容小覷。例如,蘇黎世金融服務集團在滬成立國際航運和金融研究中心,美亞保險推出物流經營人綜合責任險等創新險種和網上貨運保險系統等創新技術。
而如今,作為航運險直接投保對象的港口企業也試圖在這一市場上分一杯羹。寧波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李令紅此前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寧波港目前的航運保險主要由國內一些保險機構在做,比如船舶、車輛、碼頭等,今后我們與國內其他保險機構還會進一步合作。然而,我們要做出自己的特色。
對于港口企業試圖在航運險上自給自足的現象,郝演蘇認為,并非現有保險公司的業務無法滿足市場需求,而是港口企業希望將保險價格降低。由于水險涉及范圍非常廣泛,通過設立自己的保險公司一方面能夠保證業務來源,同時也能有效降低成本。
同時,業內人士認為,港口企業有著對航運險領域天然的人才優勢和充足的業務來源優勢,這也是其能夠參與航運險市場的籌碼之一。
振興稅收優惠扶持
與車險等其他財產險險種不同,航運險由于其復雜的技術要求和相對狹窄的投保范圍,對于政策支持以及產業鏈上下游的要求更為嚴格。目前來看,稅收優惠是最"實惠"的政策支持,在國務院建設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和天津北方國際航運中心的批復中,都將對建立在本地區內的法人保險公司的航運險保費收入免征營業稅作為一項重要扶持政策。
然而,目前來看稅收的優惠力度遠遠不夠。安潼認為:"上,F有免稅航運保險險種為:遠洋船舶(位置 評論 新聞)險、進出口貨運險、集裝箱保險。免稅險種占總體保費規模不足五成。另外現有免稅險種未能體現鼓勵產品和服務創新。對于市場需求高、發展潛力大、社會效益高的一些新興險種,如:承運人責任險、油污責任險等未能免稅?梢赃m當擴大免稅險種和范圍,將國內水陸貨物運輸保險、船舶建造險等納入到免稅范圍。"除了稅收優惠,曹大鵬認為,政府在航運險的市場發展過程中可以起到協調統籌的作用,例如牽頭聯系保險公司和港口企業簽訂總對總的戰略合作協議等等。
另一方面,物流產業鏈成為航運險發展的重要市場支撐。曹大鵬認為"航運險的市場取決于物流業的需求和其產業鏈的發展程度,航運是物流業一個環節,而航運險又是航運業的一個金融配套服務。只有物流基礎設施建設完善,產生相關保險需求,保險業才會相繼跟進。"
在采訪中,新金融記者發現,航運險人才匱乏成為制約行業發展的又一掣肘。安潼記者介紹道:"目前分公司船舶險有經驗的工作人員很多是船長或者輪機長出身,對船舶的性能非常了解,又比如遠洋貨運險中對貨物裝運有非常嚴格的要求,尤其是在惡劣天氣情況下非常容易出險,像化學品一傾斜就會發生嚴重后果,但目前這方面經驗豐富的專業人員很缺乏。"
除了政策的相關支持和產業鏈的完善之外,建立航運險自身的自律組織也成為業內人士的呼聲。英國的勞氏承保人協會和倫敦海上承保人協會制定了著名的協會條款,它們在條款制定、信息交流、人才培訓等方面起了很大作用。"如果成立海上承保人協會,制定和規范航運保險條款,建立有效的交流平臺,對于航運險發展將有很大推動作用。"安潼說道。